以为民情怀推动高质量发展
日期:2023-05-17 10:56:15  发布人:宣传部  浏览量:1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这次主题教育,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思想、见行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加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提振锐意进取、担当有为的精气神。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如何在主题教育中不断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中国纪检监察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晖。

切实把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体现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上

记者:3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此次主题教育要着力解决理论学习、政治素质、能力本领、担当作为、工作作风、廉洁自律六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在您看来,当前领导干部在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方面,有哪些着力点?

张晖:当前,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的发展阶段、新的使命任务和新的发展环境对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场关系经济社会全局的深刻变革,是一项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其难度、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对于领导干部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能力水平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于广大领导干部来说,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重点在于:其一,要心怀“国之大者”,不断强化战略思维。领导干部要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提高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的战略思维水平。要充分认识高质量发展是循势而变,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历史使然;是紧扣时代脉搏,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现实使然;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推动从量变到质变的逻辑使然。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深刻认识和领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不断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其二,要不断增强驾驭复杂经济形势的能力。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际经济贸易形势日趋复杂的当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要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正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大势,充分估计经济领域问题的复杂性,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作出准确研判。针对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工作总体目标,认真梳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在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实现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其三,要不断增强主动担当、真抓实干的能力。在艰巨繁重的任务和快速变化的形势下做好经济工作,必须有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领导干部要准确全面地理解党中央关于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在做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创造性开展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和各项部署更好地落地生根。要在学习中汲取力量,让实干担当成为内心自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为党和人民履好职、尽好责,切实把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体现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上,把为民情怀书写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干道路上。

认真学习习近平经济思想,切实领悟其中的核心要义、观点方法和实践要求,自觉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各方面

记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为领导干部不断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在您看来,以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为目的,在主题教育中,理论学习应当聚焦哪些内容?

张晖:“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是主题教育的总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以强化理论学习指导发展实践,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把学习和调研落实到完成党的二十大部署的各项任务中去,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

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六个必须坚持”,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领导干部要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熟练掌握其中蕴含的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武器,用以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在活学活用中不断提高履职尽责的能力和水平。

例如,高质量发展要求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发展动力要从依靠资源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意味着,广大人民的创造能力和消费潜力在经济发展中的根基作用将越来越凸显,人民群众在经济建设实践中的意愿、经验、权利将更加充分地得到尊重。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进一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共同应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最终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又如,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奔着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去的。坚持问题导向,科学认识、精准把握、妥善解决本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不断迈出新步伐。如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面临哪些障碍?如何在确保安全前提下扩大开放?民生保障还有哪些短板弱项?要盯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把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痛点难点摸清摸透,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学好用好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植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紧紧围绕新时代为什么要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以及如何发展等基本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习近平经济思想创造性地提出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的重大理论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三新一高”的重大论断,推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论述,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大战略,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思想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是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

学习过程中,尤其要把握好习近平总书记就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全面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发展都要体现高质量的要求;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等等。要认真学习习近平经济思想,切实领悟其中的核心要义、观点方法和实践要求,自觉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各方面,从根本上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妥善处理市场与政府、供给与需求、投资与消费、宏观与微观、当前与长远、治标与治本、质量与效益、公正与效率、发展与安全等辩证关系。

围绕经济领域的重大问题加强学习和调研,通过调查研究把问题找准、把解决问题的办法研究透

记者: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在您看来,在经济工作中,领导干部应当如何更好地把思想理论转化为发展思路和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更好以学促干、指导实践?

张晖:理论是实践的产物,把党的创新理论在实践中落细落实落地是成为领导经济工作行家里手的必然要求。领导干部要以此次主题教育为契机,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贯通起来。

深入系统的学习,是从思想理论到工作思路转化的前提。要舍得花时间、下一番苦功夫,学习领会中央决策部署是什么、为什么,切实搞清楚中央重大经济决策部署的内容和大背景,做到融会贯通,结合自身情况延伸并前瞻思考落实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实践中,如何解读中央政策,反映领导干部的党性、素质和水平。特别是当前经济工作中两难多难、需要统筹兼顾的问题越来越多,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全面、准确、辩证地理解中央精神,而不是狭隘、片面、机械地理解和贯彻。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要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推动高质量发展并不是易事,很多新旧问题交织在一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切不重视调查研究、不善于调查研究的想法,一切凭经验办事和拍脑袋决策的做法,都会阻碍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的实现。因此,领导干部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围绕经济领域的重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切实找准问题并把产生问题的缘由研究透彻,以改革创新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掌握经济工作主动权。

要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并举,在实践中积累知识和增长才干,培养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善抓的巧劲、常抓的韧劲。真抓,就是要明确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任务,抓住短板和薄弱环节,加强督查落实,确保各项目标任务按时保质完成;敢抓,就是遇到矛盾和问题,敢于正视、迎难而上;善抓,就是要有时间表路线图,分清轻重缓急,加强政策配套,加强协同攻坚,善于总结经验;常抓,就是要防止虎头蛇尾,目标确定了,任务明确了,就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要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拓展视野、瞄准前沿,既要结合领导经济工作的需要学习,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不断完善履职尽责必备的知识体系;又要坚持在实践中深化学习,不断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思路和具体办法举措,增强领导经济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记者: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新班子起来了,一定要注意啊,不要有大干快上的冲动,也就是不能不按规律办事,急功近利、急于出成绩。要把这种浮躁心理、急躁心态都压下来,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地搞现代化建设”。如何理解浮躁心理、急躁心态产生的原因?应如何避免这些问题和冲动出现?

张晖:浮躁心理、急躁心态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就主观原因而言,首先是少数领导干部没有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政绩观出现了偏差,追求树立自身形象、职务升迁,自然把关注点都放在容易出政绩、出显绩、能够迅速带来经济效益的项目和工作中,对于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生态文明等短期内很难看到明显政绩的工作投入较少甚至视而不见。其次是能力不足,有些领导干部存在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针对新问题缺乏新办法,在对当地资源禀赋、市场规律和发展阶段没有进行充足了解的情况下,就盲目制定了不符合本地区发展的各种发展规划和项目决策等,并花大力气不断推进。

就客观原因而言,一是干部政绩考核机制还不完善。一些地方和部门对于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现实轻基础的情况。二是干部监督约束机制还不健全,使得少数领导干部得以投机取巧推进劳民伤财、华而不实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避免这一问题,首先,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客观实际和群众需求,强化系统思维和科学谋划,既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又着眼于全局和长远进行决策,坚持算大账、综合账、长远账,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来。要通过主题教育,帮助领导干部摆正党的事业与个人政绩、人民利益与个人得失之间的关系。其次,选拔领导干部时要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原则,及时将那些推动高质量发展有思路、有办法、有担当、有业绩的优秀干部选拔上来,不让那些习惯于大干快上、只会粗放式发展、重数量轻质量的人有空间,不让那些急功近利、投机钻营、好大喜功的人有市场。最后,要完善干部考核和监督机制。要在政绩考评中全面反映经济、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情况,通过完善监督机制强化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中国纪检监察报记者郝思斯)

核发:0 点击数:1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